:::

《徵稿》生態文學:環境、主體與科技 專書論文集徵稿

校外活動
張貼人:工讀生公告日期:2014-12-17
 生態文學:環境、主體與科技

專書論文集徵稿

 

生態學者格羅費爾蒂(Cheryll Glotfelty)於一九九六年在其生態批評讀本中,綜合當時的主流意見,將「生態批評」界定為「對文學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的研究」,強調人本中心論之偏頗,忽略人與非人之間互為主體的關係。這是第一波生態批評到文學生態學(literary ecology)奠立時期的主要立場。之後,美英學者布伊爾(Lawrence Buell)、墨菲(Patrick Murphy)、斯洛維克(Scott Slovic)、亞當蓀(Joni Adamson),以及賈拉德(Gregory Garrard)等各自發表不同的生態波段理論,將生態批評的理論和實踐往前推動。隨著兩岸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轟動全台的齊柏林「看見台灣」 和大企業的毒油、暗管排毒事件,大陸的連天霧霾,等等),兩岸生態學者也努力的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企圖開創出既具獨特性又與世界學術潮流接軌的生態論述。一般而言,人會改變環境;同樣地,環境也會改變人:這是個雙向的關係。人與環境這兩個互為主體的競和、互動、糾纏,在兩岸的文化、經濟與科技體驗中,明顯的修正了西方第一波生態批評中的人本與生態中心意識的黑白對立。(人類的)科技會改變人和環境,這在歐美學者論述「自然之死」的諸多著作中,甚至於在懷特Lynn White Jr.引起爭議的「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大文中,都已明白的指了出來。而在(後)生態論述中,科技所扮演的角色越顯重要,此點尤為法國哲學家西霥東(Gilbert Simondon)和史蒂格勒(Bernard Stigler)所強調。因此,海峽兩岸生態文學研討會除了思考第一波和第二波的生態文學研究外,也特別鼓勵第三波生態批評,重新檢驗環境、主體與科技之間的弔詭關係及其未來性。

 

基於以上觀點,台灣中山大學將出版專書論文集「生態文學:環境、主體與科技」,並且敬邀學者慷慨賜稿。稿件主題須與「生態」議題相關,其它子題列舉如下:

 

l  環境、科技與主體意識

l  科技與災難

l  主體、科技與永續生態∕生態浩劫

l  主體、科技與環境理論

l  主體、科技與環境論述∕環境史

l  環境、主體與數位人文研究(digital humanities)

l  環境、主體與工業∕綠色∕文化∕影視科技

l  科技與未來(想像)

 

全文請附上中文摘要300-500字),個人簡歷包括學經歷、現值、簡要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子信箱)稿件須中文撰寫,全文截稿日期為2015228賜稿或有任何問題,請寄t.yeh@outlook.com 葉姿青研究員。

 
最後修改時間:2014-12-17 AM 9:15

余光中老師
cron web_use_log